是什么“法宝”,让河南新乡农业生产经受住了旱涝灾害的双重考验?请看—土地整治撑起中原大粮仓

添加时间:2016-09-18 作者: 来源: 添加人: 杨永侠

       首席记者 周怀龙 通 讯 员 刘泽贵
  暴雨倾盆,电闪雷鸣,水流急涌……7月9日,豫北部分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说起那场暴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官厂乡张守仁庄村的娄文杰仍心有余悸:“雨连着下了3个多小时,大得吓人。”

  “当时地里全是水,如果没有土地整治,庄稼早淹完了。好在项目建了灌排两用的水渠,大水没多久就排走了。”娄文杰翻出手机录下的视频给记者看,“隔壁的小刘固村没搞土地整治,还用的土渠,这场大雨把庄稼全淹了。”

  张守仁庄村属于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区,根据项目要求,全村耕地都被打造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整治后的耕地,面积增加,耕作便捷,粮食增产,还耐涝耐旱,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基础。”官厂乡负责人感叹,“农业跨越发展,离不开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大法宝。”

  遭遇旱涝之灾,项目经受考验

  汽车沿着豫北的原阳、延津、封丘一路行驶,新乡市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上官雨均对沿途的每个项目如数家珍:“一路看到的这些,有5年前实施的重大项目,也有新实施的项目,但我们都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高标准推进’的工作要求,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270个,总投资近50亿元,整治规模有300多万亩,覆盖全市耕地总量的一半以上。”

  “得益于土地整治,新乡农业经受住了旱涝两场重大灾害的考验,确保了增产丰收。”新乡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锋说,“2014年夏天,河南遭遇60多年来最严重旱情,但新乡土地整治项目给农业发展上了多重保险,确保了大旱之年无旱情,今年的大雨同样经受住了考验,这两次重大灾害也是对全市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果的最好检验。”

  在延津县小潭乡罗庄村,记者发现不少村民开着小汽车在地里打理花生。村支书赵乐涛告诉记者:“路修好了,渠修通了,村里开着小车种地的占了三成。以前可是要路没路、要井没井。土地整治后,旱能浇涝能排,一方面粮食的产量提升了,花生亩产从原先的500斤~600斤一下提高到800斤;另一方面,解决了耕作难、成本高的问题,种地省事了,实现了机械化耕种。原来,家里没有男劳力根本浇不成水,现在好了,旱了,到配电室一刷卡就能放水浇地;涝了,水沿排渠就流走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打工挣钱,务农打工两不误。”

  7月19日,封丘县降雨量达到了140毫米。“连续下了4个小时暴雨,幸亏田里有了排涝系统,今年的玉米稳产在1400斤~1500斤没问题。”应举镇付里庄村党支书王智林介绍,项目建好3年多,路渠井等配套设施质量都很好,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大家自然会自觉维护。

  推进农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不仅为抗击天灾打下了基础,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全市一半以上耕地成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将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交通及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工程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退耕和治黄治沙相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王锋告诉记者。

  以原阳县官厂乡为例,目前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娄文杰介绍,项目区全长5800米的水渠将全村的耕地全部覆盖,每亩地的灌水量从原来的200多立方米降到60立方米左右,亩产可提高200斤以上,收割成本每亩降低15元,整治后的土地每亩流转费用可达1200多元。“村里准备建一个绿色有机蔬菜配送中心,覆盖周边6个乡镇,村里的蔬菜将直接供应郑州的超市。”娄文杰说。

  在原阳县土地整治项目区,记者看到,当地的水稻生产逐步走上了品牌化有机生产的路子。“拿我们生产的生态大米来说,从种植到加工,整个过程都按无污染、无公害的标准执行,每斤售价比普通大米高很多倍。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让农民获得了更多收益。”当地一位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封丘的土地整治项目也让贫困群众获得了实惠。封丘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景亭介绍,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封丘县有45万亩耕地从原来的中低产田转变为高产稳产田。全县成立了820多家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面积就达10万亩,年均销售10亿元以上。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封丘县将其总结为10大成效,即有效保障耕地数量,大幅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田间道路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建设发展空间,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改善民生。

  “以前,每到浇地的时候,村里外出打工的男劳力必须赶回来,全家人背着被子连夜排队。现在条件好了,浇水只要提起闸门,老人、妇女都能干。

  村里两位70多岁的老人,轻轻松松种了5亩多地。”在封丘县应举镇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区,王智林介绍,耕地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流转租金大幅提高,对于村里63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能获得一笔稳定收益。

  延伸产业链条,助跑新型农业

  “您想体验农耕文化吗?想与村民共享田园生活吗?想吃最新鲜的生态农产品吗?那么,请您来村里认种‘一亩三分地’。”走进原阳县水牛赵村新原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型的体验式农业在这里兴起,不少市民带着家人在稻田边休憩玩耍。

  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当地政府在这里开展了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环境和农田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村民们自发成立合作社,在发展优质大米的同时,打造集水稻、小麦种植加工、稻田蟹养殖、餐饮、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目前,基地占地1.5万亩,入社农户200户,带动农户500多户,年创收2000多万元。

  类似的模式,在封丘县鲁岗镇周罗文村也同样“开花结果”,逐步兴起的树莓产业鼓了村民腰包。村党支书周天社介绍,该村每亩树莓种植收益可达上万元,这一年的收入可超以往种10年玉米的总和,同时当地形成了树莓采摘、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

  “村里每年6月举办一次树莓节,吸引数千客商下地采摘或购买鲜树莓。那几天,村里村外的汽车都停满了, 全村的树莓收入可达20多万元。” 周天社高兴地说。他告诉记者,树莓种植虽然效益高,对生态环境要求也很苛刻。“土地整治项目平整了土地、建好了路渠,为种植打好了基础。而有了高标准的田间道路,采摘树莓的汽车方便进出,村里的树莓节才能有效宣传出去。项目建设的时候,国土资源部门的人几乎天天跑村里,保障了项目高质量建设。”

  新型农业的起跑和产业链的延伸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封丘县政府依托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田间道路,配套建起了200多公里的田间自行车道。“目前,全县已连续组织了两年的乡村旅游自行车骑行比赛,充分带动了当地观光、体验、健身运动、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应举镇政府负责人介绍。

  王锋表示:“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搞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才能发挥好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耕地增加、耕作便捷、生态完善、环境优美’的总体目标,更好地守住中原大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