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周怀龙
对“寸土寸金”的城市,在其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看似“无利可图”。实则不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住的不仅仅是“米袋子”,还有日益珍贵的“田园风光”、“绿色屏障”,以及广大市民的“菜篮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106个重点城市周边划定18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将良田美景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利”大焉!
“绿屏障”——共筑城市发展“美丽风景线”
“少了农田,城市只是一座水泥森林,缺少灵动和秀美。”浙江省杭州市市长张鸿铭前不久接受采访时表示。
说到城市,很多人眼前浮现的都是高楼连绵的景象,但无序地“圈地”、“摊大饼”,侵占良田、建高楼大厦,无疑导致城市生态带的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热岛效应凸显、宜居宜业程度降低……
常年奔走于各大城市之间的陈新,不胜烦恼地抱怨:“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空气越来越浑浊,交通越来越拥堵,生活越来越沉重,大城市病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大家的幸福。”作为一名“北漂”,陈新说周边很多人和他一样无比怀念城市曾拥有的田园风光:“那些年,城郊、路边随处可见稻花飘香、绿意葱葱,白天看得到蓝天白云,晚上望得见满天繁星,可惜都被不断建起的高楼湮没了。”
市长和市民意见的高度一致,并非偶然。事实上,保护城市周边日益稀缺的耕地,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现实所需。“作为生态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也是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网络、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单位之一,在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调节降雨和径流、土壤肥力更新、废水处理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专家指出。
据江苏省苏州市测算,当地一亩水稻的经济价值只有几百元,而其排涝、保湿和净化水质等生态价值可达3840元。苏州将水稻田纳入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显化其生态综合效益,统筹进行生态补偿,全市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逾50亿元,美好的生态环境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名副其实。浙江省杭州市将永久基本农田与城市周边的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相融相依,共同构筑城市生态屏障,交织成一幅山水田城的“美丽风景线”。
“一开始,很多人都想不通,认为农田每年能创造多少价值?用它把城市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会不会限制城市发展?”一位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从经济角度来看,城市建设大量侵占良田、无序扩张,不仅会增加城市运行成本、降低城市投资效益,同时造成资源粗放浪费,以及带来交通堵塞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有研究表明,中国15座城市因交通拥堵每天损失10亿元,这还只是多年以前的数据。”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今年年初,孙丰源等10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耕地的大气污染物吸附能力与林地相当,尤其在秋冬时节,种植冬小麦耕地的生态作用更加显著。各地应重视耕地在治理大气污染中的生态价值。”
“菜篮子”——为市民“餐桌”提供安全保障
永久基本农田是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一头服务城市,一头富裕农民。
时值仲夏,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乔司农场的多品种蔬菜新鲜上架。“由于距离城区近、运输半径短、运输成本低,乔司农场的蔬菜价格较外地平均低30%~40%。以西芹为例,乔司农场的西芹未上市时,杭州市场销售的西芹主要来自福建,价格为2~3元/公斤;乔司农场西芹上市后,西芹价格会降到1.5~2.2元/公斤。”乔司农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乔司农场是杭州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每年为杭州市及周边地区约提供6.8万吨新鲜、优质、健康的粮食及蔬菜瓜果,并且能做到3小时内运送到全市各批发市场。”这位负责人说,将乔司农场的万亩良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起来,不仅为市民保住了物美价廉的“菜篮子”,同时将增强城市食品供应应急保障能力,防止菜价剧烈波动风险。
“城市不应只种房子,保护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发展都市农业,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培育更多的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农业绿地、湿地,改善市民生活。同时,这也是保障市民‘餐桌’食品稳定供应必需。一些‘菜篮子’产品,需求刚性,不易储存,遇上极端天气、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很容易出现脱销断档。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必须保住城市周边重点产地,为全市市民提供稳定安全的果蔬应急保障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指出。
随着一些城市不断扩张,城镇周边长期形成的高产田,被钢筋水泥一圈一圈地吃掉,实现城市蔬菜自给成为一道颇有难度的考题。调查显示,1999年~2009年,仅东南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积,这些优质耕地不少都在城市周边。
城市保有耕地的急剧消失,绝非市民之福。大量菜地被占,城市蔬菜自给率不断低走,加剧菜价波动风险,削弱了城市食品安全保障,给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较大影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保“菜篮子”首先得保菜地,优先将城市郊区菜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菜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力争人均不低于1分菜地。可见,优先将城市郊区菜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防止蔬菜自给率不断下滑,给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是保障和改善市民生活的必然之举。
“太公田”——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生相依
昔日皇家“躬耕籍田”,今日城市田园风光。在杭州西湖之滨,“八卦田”间,齐齐整整的八片农田向外延展,地里蓬勃生长着各种蔬菜,还有一大片向日葵向阳盛开。
在杭州中心城区,这片150亩的南宋皇家“籍田”,让人俨然置身世外桃源,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基本每个星期都会带小孙子到这里玩,让他看看庄稼,识别各种农作物,亲近了解一下大自然。”正带着孙子埋头采摘野菜的师大妈告诉记者,这片南宋皇帝下田躬耕的农田,保护到现在,成为当地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基地,也开放供市民采摘。
在上世纪90年代,八卦田的处境一度不容乐观,周围灰暗的建筑、嘈杂的市场以及污染严重的仓储加工场所等等构筑起的脏乱差环境,将这方良田湮没在市井之中。“周边已是寸土寸金,房价涨到了4万多一平方米。”当地一位负责人说,但这片农田是永久的基本农田,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太公田”,谁也不能占。
在城市,耕地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河南省洛阳市按照城市设计,逐步将一些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为市民农业文化科普、生态旅游基地,让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获得全新的生活乐趣;上海市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平台,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理念,开展郊野单元土地整治,建成集“现代农业科技、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郊野公园;山东省济南市通过将城市周边、重要交通沿线、泉水涵养区、生态隔离带等区域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丰富了城市景观多样性;苏州市提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不能丢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质,不能让一片又一片的水泥地覆盖了田地,让水泥楼替代了粉墙黛瓦;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福建省福州市突出城市特色,将茉莉花茶田保护作为重点来抓,留住福州特有的“历史基因”,为城市留绿、留文、留青、留魂。
学者李开元2006年回到故乡城市,发现在30年间,“往日的田园风光,菜花黄、豌豆绿,捞鱼的金沙小河旁,如今都是小区餐饮楼房”,顿生感慨,“在城市的夹缝里不容许小块的田园、耕地、池塘、森林等空间存在,其结果也使人们愈益远离了那种平和舒心的田园基调生活”。而或许,再过些年,我们的故乡,一切又将大不一样。毕竟,我们今天已经开始行动,通过划定保好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居民将守住我们的根,守住农耕文明的传承,也将守住那一缕魂牵梦萦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