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方向研究进展

添加时间:2014-10-24 作者: 来源: 添加人: 杨永侠

本方向重点围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质量管理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需求开展研究,集成应用农用地质量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形成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政策制度体系。在建设期间,承担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软科学课题1项,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6部,译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SCI/EI收录7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耕地质量管理:研究提出,破解“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重点攻坚工程就在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而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政策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化农业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旱涝保收,“不靠天吃饭”的永久基本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是实施严格,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区域。研究认为,中国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具有复杂性,集中性,复合性,互补性等特点,中国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面临耕地平均等别存在降低趋势,耕地等别分布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耕地补充的前景不容乐观,耕地等别提升无法形成合力,耕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因此应建立耕地保护和建设共同责任机制,成立专门的耕地质量破坏鉴定机构,建立补充耕地等别的国家督查制度,建立耕地等别变化和产能安全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基于耕,园,林,草优化配置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建立占用耕地综合效益年度报备制度。

(2)农业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研究认为,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遵循缩小城乡差距,城市支持农村,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研究在分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城市无地可种和农村腹地边缘化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农田驻城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区,发展国营农场壮大现代农业区,村办农场同家庭承包有机结合复兴传统农业区,营造城乡三元结构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发展家庭农场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发展家庭农场可能会出现的弊端有:家庭农场的连续性无法保障,家庭农场主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无法搭建,家庭农场与社会化服务在短期内很难有效对接等。因此建议以村为单位注册村办农场,土地整治资金优先支持村办农场,村办农场的场长实行选举制或聘任制,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要严格农场土地的抵押贷款政策等。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通过对中国城乡土地利用格局总体判断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劲依赖和经验借鉴,进而提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研究认为,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在保障农村土地生产功能的前提下,有限度地放开集体土地市场,目的是满足农村土地资源合理流转与有效配置的要求,但必须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交易管理,清晰界定土地产权,有效保护土地合法权益。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必须遵循制度变迁规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每次变迁的出现都是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各利益主体反复博弈的结果。研究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农民四方动态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中国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各阶段的利益主体博弈进化关系特征及约束条件,最终生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各利益主体博弈策略对比及趋势图,并解读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规律以及顺应变迁规律的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