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举办2019年度春季学术报告会

添加时间:2019-04-30 作者: 来源: 添加人: admin

摘要:2019年4月23-24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与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共同举办了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第七届春季学术报告会,会议以“新时代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为主题,邀请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博士和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作主题报告,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赵烨教授和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田志强研究员作特邀报告。会议还包括农用地质量因素与过程、农用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农用地质量调查与监测、农用地质量与产能提升以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五个方向的27个专题报告。本次会议首次设立了“李连捷五色土奖”,并邀请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教授为五位金奖获得者颁奖,石院士对土地学者提出了殷切希望。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做总结发言,他指出应着力土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土地学科建设和土地科学知识的普及,履行好新时代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423日到24日,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春季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顺利召开。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地方自然资源局和国土整治中心、相关公司等有关领导、专家、技术人员、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参会领导、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土地资源利用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过度的土地资源消耗和粗放型发展策略已经触及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天花板,制约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资源安全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在新时代背景下,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面临新的历史需求,只有进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技术、制度和战略的创新,才能为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土地资源基础支撑。

李保国院长主持开幕式

参会嘉宾参加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同志和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书记刘小波分别致辞。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同志致辞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书记刘小波致辞

整个会议包括两个主题报告、两个特邀报告、五场专题报告。

会议主题报告阶段由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主持。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高级工程师主题报告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高级工程师就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做好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行了专题报告,报告指出空间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客观上要求以统一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龙头和基础,是做好国土整治和土地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依据。围绕为什么要强化空间之力、如何优化空间规划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空间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对新时代空间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要顺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谋划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性工具,要注重目标、问题和运行导向,围绕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三个核心问题,从势、道、术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成为管用、适用、好用的规划。

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领域学科带头人赵春江院士是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在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家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了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专家和80多名研究生,促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学科发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际奖2项。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研究员。赵春江院士就“智慧农业与水土科技工程”进行了专题报告,围绕智慧农业中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与精准投入等展开了详尽论述。

会议特邀报告阶段由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赵烨教授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赵烨教授讲述了基于气----人关联性的土壤健康评价,在综合分析并借鉴国际相关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地球表层系统、资源与环境集合体的角度剖析了土壤/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土壤健康/质量概念及其内涵,健康土壤的主要特征,阐释了区域土壤健康诊断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赋值方法,以及管护区域土壤健康的准则。阐明了全球土壤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重点剖析了土壤污染概念、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以及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实用性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土壤健康及其相关诊断指标和区域土壤健康管护的实践。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田志强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田志强研究员报告题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从新时期管制基本内涵、国内外空间用途管制概况、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回顾三个方面,探讨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特征,认为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属性可概括为全域管制、统一管制、约束性管制、全流程管制、差异化+考核管制

会议专题报告第1方向:土地资源利用过程机理,由中国农业大学孔祥斌教授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伟达副教授作报告

高伟达副教授讲述了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报告指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长期的集约化种植模式,近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结构恶化。为了保护黑土土壤质量,保护性耕作在黑土区逐渐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田间染色示踪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ray CT),从不同尺度上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保护性耕作管理下土壤结构与根系性状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冲副教授作报告

陈冲副教授讲述了生物炭施用对砂土持水性的影响机制,得出生物炭施用量提高和粒径的增大可以增加干湿条件下砂土的持水量。随着生物炭粒径的增加,干燥条件下砂土的导水率下降。裂解温度升高可以提高田间持水量和干燥条件下的持水量以及降低干燥条件下的导水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梁浩副教授作报告

梁浩副教授讲述了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下地下水位动态模拟及可持续评价,报告指出,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在维持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开采严重,地下水位逐年降低,研究采用模型模拟方法评价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地下水位变化,以期探索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种植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孙忠祥作报告

孙忠祥博士生讲述了旱作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其驱动力分析,为直观显示0-40cm深度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分析不同空间位置上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2017年分层采样点的测试数据计算了旱作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其驱动力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探究有机碳储量估算和科学制定固碳减排政策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汪顺义博士生讲述了综合修复下苏打碱土土壤理化特性及水稻根系响应,综合盐碱土修复技术显著的提高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根系长度和平均直径,最终提高了根系生物量。

会议专题报告第2方向: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由中国农业大学黄元仿教授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凤荣教授作报告

张凤荣教授讲述了基于地学知识的半干旱沙区耕地开发规划与工程设计模式,针对温带半干旱沙区的特性,提出耕地开发布局与工程设计模式:将耕地布局在甸地周围,即使枯水年靠地形对降水的再分配也可补充降水的不足,作物免受旱灾;开发工程设计上,尽可能保持原地貌形态,不进行土地平整,利用沙坨封育作为防风屏障,农田采取滴灌与喷灌方式。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段增强副教授作报告

段增强副教授讲述了基于互联网+和多源信息聚合的外业调查软件研发,基于Firemonkey平台,研发了一套跨平台(WindowsmacOSiOSAndroid)的、基于互联网+多源数据聚合的国土资源考察、调查软件。该软件支持本地ShpDxf等矢量数据、GridTiffJPG等影像数据,可聚合符合OGC (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 OpenGeospatial Consortium) WFS, WMTS, and WMS空间数据服务规范的在线数据服务,可以将本地专题地图数据、开放空间数据服务,及自行搭建发布的WebGIS地图服务聚合在一个跨平台的移动终端,同时支持在线数据的本地化。目前软件已经在土地、林业、测绘等行业得到应用,同时针对大学生野外实习进行了专门的定制,可以成为一款野外科考、调查和数据采集的有力工具。

北京方圆大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张青璞作报告

张青璞工程师讲述了“移动式耕地质量快速调查评价与监测装备”,由于耕地质量构成要素繁多,涉及气候、地形、土壤、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各要素空间分布极其复杂,造成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难度大、耗时长等问题,本报告介绍一种功能全面、结构紧凑、方便灵活,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任务,提升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效率的系统及装备。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温良友作报告

温良友博士生讲述了耕地健康评价、监测研究进展与实践,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耕地健康的相关概念内涵,提出了耕地健康是耕地在人类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耕地具有维持作物生产、维持自身净化的能力、保持环境健康、促进动物、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从FAO的全球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德国和美国的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对耕地健康监测和管理进行了相应梳理。借鉴目前的前沿研究,初步构建了耕地健康评价理论框架,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黄安作报告

黄安博士生讲述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指出,为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理念应运而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提出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报告将从理论、方法、案例分析及其应用等方面汇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会议专题报告第3方向:土地资源监测技术方面,由中国农业大学朱德海教授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秉博副教授作报告

高秉博副教授讲述了面向土壤环境管理的空间采样与预测方法 ,高效的布样方案和高精度的空间预测方法能够为开展土壤环境管理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报告将介绍空间采样三位一体理论,以及不同土壤环境管理需求、数据基础和先验知识情景下空间采样与预测方法的选择及研究进展。

北京五色金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张文选高工作报告

张文选高工讲述了关于耕地质量监测的思考,为了实现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就需要了解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基本状况,自然资源部自2014年开始部署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开展监测试点工作,2015年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至今已形成三年的监测实践成果。本报告就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监测实践成果展开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冯权泷博士后作报告

冯权泷博士后讲述了基于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和多源哨兵影像的土地覆被分类-以黄河三角洲为例,针对复杂景观格局下的土地覆被分类问题,引入多源多时相哨兵影像,构建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和自适应特征融合算法,以提升分类模型对于地物形状尺度变异的鲁棒性,从而提高土地覆被分类精度。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苏伟副教授作报告

苏伟副教授讲述了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农作物长势监测,以光学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和地基激光雷达数据为数据源,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重建的作物生育期内的时间序列影像,在改进作物冠层辐射传输模型的基础上反演整个生育期的作物冠层LAI、叶绿素含量等参数,进行作物长势监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马佳妮作报告

马佳妮博士生讲述了耕地韧性评价设想,报告中对耕地韧性概念进行界定,刻画了耕地韧性的特点,并同时结合2000-2010MODIS影像,对吉林省的耕地韧性进行评价研究,为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提供新思路。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高璐璐作报告

高璐璐博士生讲述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遥感反演研究进展与实践,报告综述了不同尺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遥感反演和空间分布的研究进展,同时以吉林省西北部为研究区,引入Sentinel-2遥感影像对县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定量反演研究,以期为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昝糈莉作报告

昝糈莉博士生讲述了玉米种植环境空间型与时空型精细区划研究,报告指出,玉米种植环境精细区划是筛选环境代表性高的品种测试站点的前提,对测试玉米新品种的农艺性状,并确定其适宜推广区域有重要的作用。从种植环境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特征两个角度,探索了基于K-means聚类的精细区划方案。

会议专题报告第4方向:土地资源保护与健康方向,由中国农业大学段文技副教授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郝晋珉教授作报告

郝晋珉教授讲述了农业空间土地利用的几点思考,报告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把三区三线划定作为全域用途管制和空间治理的重要基础。农业空间(基本农田红线)划定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包括农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的农业空间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空间。本报告是对农业空间土地利用中的耕地保护、生态建设、乡村振兴规划等问题的个人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杨晓光教授作报告

杨晓光教授讲述了作物模型在气候变化对耕地产能影响中应用,报告指出,作物模型是农业科学方法论突破,广泛应用于产量、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生态安全等研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偏差,可有限地揭示农业生产中问题,亟待通过多学科融合、遥感、大数据及大量针对性试验不断完善。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张益宾作报告

张益宾博士生讲述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类方法研究,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村级尺度下的乡村景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客观分类所划分的物理景观构成了乡村的景观空间格局,主观视觉感知景观则成为其景观格局中的一种状态,这一过程依托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相互转换,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汤怀志作报告

汤怀志高工讲述了土层厚度快速测量技术发展现状,报告指出,土层厚度是评价、监测全球及区域耕地质量最重要的物理指标之一。快速、精准、大范围获取土层厚度数据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报告基于文献总结了国内外7种主流技术并进行分类评述,为我国该技术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会议专题报告第5方向:土地资源管理,由中国农业大学郝晋珉教授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朱道林教授作报告

朱道林教授讲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逻辑,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土地资源再配置,及农业规模化、现代化转型下土地资源再配置的双重要求,如何在保障土地资源基本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市场化配置问题,因此改革目标方向是市场化配置,但是必须防止在市场化配置过程中的过度集中(适度规模)、过度资本化(价格合理)、非农非粮化(粮食安全)等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段文技副教授作报告

段文技副教授讲述了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模式、标准、程序多维度视角,报告指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在理论界与实践中始终是一个难题。在界定模式和界定标准无法全面准确地涵盖公共利益却又必须要做出取舍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公共利益认定及争议解决程序,以弥补实体标准和模式的不足,应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正解。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健副教授作报告

王健副教授讲述了我国农用地交易特征与发展,报告指出,农用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在我国已系统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经过内部交易、规模化需求交易和交易所规范性交易三个阶段后,农用地经营权交易仍然难以破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程序复杂性和盲目交易性,规范性和监管普遍缺失。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戈丽副教授作报告

张戈丽副教授讲述了气候变化和政策驱动下东北水田扩展的过程与效应,报告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新兴的水稻主产区,在气候变化、政策和经济等驱动下水稻面积呈现快速的增加趋势。由于水稻种植阶段的田间灌水模式使得水稻对于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报告主要聚焦中国东北地区水稻扩张的动态过程及其扩张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杜挺作报告

杜挺博士生讲述了我国农用流转价格的时间分化研究,以1978-2017年地租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农地流转价格进行阶段划分,在分析各阶段特征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探讨农地流转价格时间分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农地流转价格现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为鼓励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本次大会设立了李连捷五色土奖。昝胥莉、孙忠祥、温良友、陈鑫、杜挺等5位博士生获得了金奖,汪顺义、黄安、张青璞、张文选、冯权泷、马佳妮、高璐璐、张益宾、汤怀志、张小丹等10位年轻学者和博士生获得银奖。会议总结与颁奖仪式阶段由郧文聚主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石元春院士受邀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为5名金奖获得者授奖,李保国院长和张凤荣教授为10名银奖获得者授奖。会上,石元春院士指出,土地科学的发扬光大不仅要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探索精神,更要有青年学者与时俱进的新生力量。

石元春院士给金奖获得者颁奖

张凤荣教授为银奖获得者授奖

石元春院士在勉励青年学者

在会议闭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做了研讨会的总结发言:

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研究员作研讨会总结发言

为了今天,我们准备了七年。今天,石元春先生亲临我们重点实验室春季报告会,并给获得首届李连捷五色土奖的报告人颁奖,我的内心和大家一样激动。

我们尊敬的李连捷先生是中国土壤学的开路人。是他,主动放弃了在美国的逐渐步入辉煌的土壤学家生涯,回到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的祖国,拉起同道72贤人,扛起了中国土壤学会的大旗,在世界土壤学之林竖起了《四千年农夫》的科学旗帜。没有李连捷先生的开创,没有石元春先生、辛德惠先生接力前行,没有林培先生的土地导航,就没有我们土地学人的今天。当然,也就没有属于青年一代的辉煌明天。

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向前进是我们重点实验室的一种品格。我忘不了申办重点实验室的不眠之夜,忘不了黄元仿、孔祥斌、朱德海、郝晋珉、朱道林等教授每年牵头准备春季报告会的激情奉献,忘不了李保国、张凤荣、宇振荣、杨晓光、张晓东、孙丹峰、刘黎明、任图生、胡克林、张超、杨建宇、安萍莉、胡树文、黄健熙等教授的精彩演讲,忘不了受邀做主旨演讲的国内外嘉宾大牛,忘不了学术委的鞭策和鼓励,忘不了程锋、张蕾娜、陈桂珅、刘云慧、许月卿、段文技、苏伟、李俐、徐艳、高阳等女青土地的激情释放,忘不了为我们团队奋力向前默默奉献的东校区、西校区、冠英园西区的老师们、同学们、同事们,忘不了不辞辛苦、跑前忙后的一届又一届研究生、本科生们……是你们, MY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YOU RAISE ME UP, MORE THAN I CAN BE!

土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土地学科建设和土地科学知识普及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发展举世瞩目,但中国的二元化发展问题日益严重,三农问题、贫困问题是中国农业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核心靶区。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深深地根源于土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成立,为集聚创新力量、培养后备力量创造了体制条件,但土地学院的成立并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前边的路还很长、很崎岖。但如果没有人披荆斩棘、奋勇先前、甘当董存瑞黄继光,冲锋之路是闯不出来的。

我们是中国土地资源安全从科学到政策的观察家、研究员。其实,我们的行研究、我们的行动已经改变了世界、改造了中国。中国的土壤学,中国的盐碱地治理,中国的黑土地保护,中国的沙化土地利用,中国的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遥感、土地计算……中国的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中国的土地科学、土地学科、土地专业、土地职业、土地行业,等等,都有我们团队的支撑、影响、引领。回首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我们师生几代人无愧于伟大祖国、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985、双一流、世界著名农业大学的荣誉、无愧于我们敬爱的石元春老校长的教导和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曙光在前,道路弯弯。今年的春季报告会,我们特邀赵春江院士、庄少勤总规划师做报告,是有深刻寓意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土地科学与技术要热情拥抱新技术、满怀信心向未来,我们要舍得放下精耕细作的包袱,在创新的高速道路上快速向前进;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翻篇了,土地科学与技术要拥抱国土空间规划,讲好春天里的故事,奏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曲。我们要使满劲、拉满弓,履行好新时代赋予我们团队,我们每一个团员的使命、责任和担当。让我们做一把火炬,照亮后来者前进的道路;让我们做一颗石子,筑基后来者攀登的阶梯;让我们做一株绿草,映衬后来者鲜艳的绽放。

伴随着郧主任的精彩会议总结,我们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春季学术报告会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刻苦专研的专家学者们,我们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