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文聚:新时代耕地保护看地也要看天

添加时间:2018-05-15 作者:郧文聚 来源:农地质量 添加人: 杨永侠

  “农业是利用日光能来从事生产的事业。”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祖祥先生在其1956年出版的《土壤学》一书绪论中指出,对生命现象来说,宇宙间能量最原始、最普遍、最经济而又最大的来源是太阳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有机质,而人类利用这些有机质作为食料,来满足生活上所需要的能量。

  阳光带给了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能量。但是今天,我们却越来越容易忽视它。说到国家粮食安全,更多的人想到的是耕地保护,但却很少有人能想到日光能对于农业的根本性作用。

  翻阅曾经的经典,感觉今天的“土壤学”已然变了味,只剩下了“土壤肥力”。而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土壤肥力几乎又被“植物营养”所替代了。化学、化工,似乎已经让我们忘却了太阳。

  阳光是一切能量的源泉。朱祖祥先生讲:“为了要达到人类对宇宙能量的最高最有效的利用率,农业生产应由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及土壤管理3个环节综合而成。”“作物—家畜—土壤”3个环节不可分割,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都不能盯住一点而不及其余,通过土壤管理有效发挥微生物分解作用意义重大。这一点对于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今天的所谓的“作物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更多地强调“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的确如此。但这一粒种子所改变的世界,是不是更加美好、更加安全,现在还难下定论。生态学告诉我们,多样性很重要,而农作物品种的高度集中,是会带来一定风险的。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最可骄傲的成就之一,就是中国人吃饱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下一程将是如何“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这就需要深刻反思,用“种子+化肥”支撑的“吃饱了的中国”如何转型?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新使命应该如何确定?笔者以为,应当把握好如下四点:

  其一,耕地保护必须联系日光能的利用。植物生产的本质是光合作用,耕地资源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日光能资源的丰沛程度和可利用程度。如果把大面积的耕地向西北转移,从接受日光能的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稳定南方、沿海耕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其固化日光能的自然禀赋是耕地保护的重要职责。

  其二,耕地保护必须支持“作物—家畜—土壤”循环利用。不仅要把耕地的数量、布局保护好,还要把耕地资源利用诸环节的管制规则明确好、监管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首先是水土管理与作物、动物、土壤高效利用的过程管理。

  其三,耕地保护必须是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护。既要落实好国有耕地资源所有者的权利,把国有耕地资源所有者权益实现好;又要行使好全部耕地资源监管者的权力,把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好。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角度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调查评价好,二是区划规划好,三是规制监管好。

  其四,正确认识和处理耕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资源利用、耕地退化污染防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自然资源科学管理问题上,基本逻辑是“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严管,不能代替耕地资源的源头严防,也不能不接受造成严重的耕地资源退化甚至污染后果的严惩。耕地质量保护,需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管齐下。

  阳光是自然的,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生命的勃发需要阳光。在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管理的今天,扛起“最严格耕地保护”的新使命,我们不仅要时刻低头关注脚下的土地,更要抬头看看头顶的阳光,让耕地在日光能的沐浴下得以更好的永续利用。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