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并谋划了今明两年“三农”工作,明确提出稳定粮食产量,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等一系列目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必须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巩固和提高粮食产能,耕地数量是基础,耕地质量是关键。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大坝,没有耕地,就没有口粮。这点毋庸置疑。只有先保证了耕地的面积与数量,才能再谈如何利用耕地、提高粮食产量。与国际产粮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比较底,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挖掘耕地质量潜力的空间还很大。因此,接下来需要我们继续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有效提高耕地产能。
然而,面积可以量算、四至可以定位,耕地产能到底有无提高,这绝非三言两语就能下定论。按等划线、按等建设、按等补充、按等补贴,迫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全国可比的客观尺度。这是国家科技创新需要,堪称世界难题、中国之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三代土地科技工作者矢志不移、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不改初心。我国历史上就已经有了三等九级的耕地产能水平表达体系,但耕地单产变幅不大,最高单产不过300公斤,评价范围不广,东北、西北、西南、高寒地区的耕地生产也不普遍,东北大粮仓更是一片荒原。
而现在,吨粮田处处可见,粮食生产范围北到黑龙江,西到伊犁河,高到拉萨河谷,构建表达粮食产能水平差异的尺度,不仅要考虑变幅问题,而且还有考虑刻度问题。换句话说,在变幅控制上,不妨把历史上以单产50公斤为最低点、400公斤为最高点的三等九级划分体系,转化为单产100公斤为最低点、1500公斤为最高点的新划分体系;在刻度上,把等间距从50公斤,加大到100公斤。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不粗也不细的方案选择。近20年来的耕地产能评价实践证明,这样的设置是比较稳妥的。
接下来的一项迫切工作,就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年度监测成果更新;积极开展对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区、耕地退化区,包括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石漠化重点地区的重点监测和评价。
耕地产能几何,关系粮食安全,关乎民众健康。粮菜肉奶蛋的味道、美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人民群众福祉、全球气候变化,都与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提高粮食产能,关键是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抓住退耕、休耕、轮作、厚植,坚决堵住以不健康产能替代健康产能的漏洞。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既是重要指示,更是行动号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已下发两年。加强和改进的一大关键,就是建立科学的产能核算标准与方法,确保耕地产能不降低。当前,构建新体制的机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部署到位,期待耕地产能科学评价考核这一课能尽快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