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发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添加时间:2020-10-21 作者:郧文聚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0年10月21日 第667期 添加人: 杨永侠

     近日,《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五版)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公布。该报告对联合国《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和实现情况进行了评估,报告认为按照目前的轨迹,生物多样性及其服务将继续减少,危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该报告反映的情况不容乐观:全球层面20个“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仅有6个部分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所定义的60个要素仅有7个实现,另有38个有部分进展。该报告呼吁全球范围各个层面的联合行动,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减缓气候变化;同时呼吁采取行动,解决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过度开发。笔者认为,从自然资源管理端发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之策,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突破口。

  根据最新《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内容,预计2050年后,由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土地和海洋利用变化、过度开发、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等五大压力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该报告建议在土地和森林、淡水、渔业和海洋、农业、粮食系统、城市和基础设施、气候行动、生态系统和居民等8个关键领域推动转型,以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退化。该报告传达出一些最重要的关键信息:一是大自然本身及其功能和服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恶化;二是导致变化的直接和间接驱动力在过去的50年里不断加快;三是沿当前轨迹继续下去,无法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大自然、实现可持续性目标,2030年目标和2050年愿景是惟有通过囊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诸因素在内的根本性变革才有可能实现;四是紧急行动起来,促进变革型改变,实现对大自然的保护和恢复,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和达成其他全球社会发展目标。回溯2010年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和2014年第四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所提出的警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压力根源问题,地球生态系统将持续退化并接近一系列门槛或临界点,比如原始森林、内陆水域、珊瑚礁等;虽然多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显示有进展,但2020年的预期目标不足以能够实现。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对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实、对建设美丽中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要清醒研判。

  目前,土地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被我国列为一大重要挑战。笔者认为,在自然资源知识图谱中必须区别两类自然资源,一类是支持人类生存的资源,主要是农用地资源和水资源,其中耕地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这一判断,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世界。另一类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而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能源、矿产资源又都是有限的,这又要求我们必须关注能源、矿产资源的接续性、替代性和经济性,清洁能源和矿产的绿色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应该清醒地看到,耕地资源利用不当仍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这一“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没有实现,且是高置信度判断。在过去的10年中,全球大多数区域的农药、氮肥使用率比上一个10年提高了14%和12%,耕地面积增加了5%,草地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加了7%。根据201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状况》报告得出的结论: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生物多样性的很多关键组成部分都在减少。各国报告显示,农业、林业和水产养殖业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33%是减少趋势、15%是稳定趋势、19%是增加趋势,还有33%情况不明。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及其服务正在逐渐减少的严峻现实,而全球范围内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必须持续推进落实。

  联合国已经宣布,2021-2030年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下一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将于明年在中国召开,这也许意味着2021年将成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曲线的大拐点。期待未来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能够创造出提振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信心的强大新动能。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